挽陈銮联

廿载报君恩,真不负日下探花,江南秉节;
卅年敦友谊,最难忘吴中分袂,汉上题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陈沣联》是清末民初诗人金武祥的作品,创作于清末近现代初,由对联组成,表达了对陈沣的深切怀念。 下面将详细介绍《挽陈沣联》的创作背景、作者信息和具体内容: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金武祥,清末民初人,曾任兖州县官幕友及广东候补官员等职,五十岁后因丁忧而归隐。
  • 作品名称:《挽陈沣联》。该作品原名则仁,号溎生,是诗人金武祥的作品之一。
  • 创作时间: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但据内容推测为清末或民国年间。
  1. 对联内容
  • 上联:“推南交第一儒林,惟公抱道传经,共仰高风尊学海”
    此句赞颂陈沣在学术界的地位,将他视为泰山北斗般的存在,强调了他生前的成就与崇高地位。
  • 下联:“留东塾千秋著述,从此谈诗问字,不堪别业过钟山”
    下联描述了陈沣身后的文学成就,表达了人们对他著作的喜爱以及对他离世后的遗憾。这里提到了“钟山”,可能是指陈沣居住的地方。
  1. 作者情感
  • 怀念:通过对联的形式,作者表达了对陈沣这位学者的深深怀念之情。
  • 尊敬:对陈沣学术成就的高度评价,展现了对他学识的敬重和尊敬。
  • 悼念:通过表达对陈沣生前成就的赞美和对他的去世表示的哀痛,体现了对逝者深深的怀念与哀悼。
  1. 文学价值
  • 对联形式:《挽陈沣联》以对偶工整、语言精炼著称,体现了对联艺术的独特魅力。
  • 文学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它不仅传达了作者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 传承意义:该对联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敬仰先贤的精神。

《挽陈沣联》不仅是对一个学者生平的缅怀,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通过对联的形式,作者金武祥巧妙地表达了对陈沣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当时文人对学术成就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这种文学形式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