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渡二首 其一

日日柴门闭好春,不知江上有迷津。
直须万斛舟横浦,待渡君看两岸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待渡二首·其一》是清代诗人顾惇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时,诗人每日紧闭柴门的景象,以及他在春日里所见到的迷津和江上舟船的情形。诗中通过细腻的描述,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某种期待或忧虑。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人简介: 顾惇,字子仁,是一位清无锡人,他的生平事迹在《国朝耆献类征》中有记载,他曾经出粟平籴作糜,以食饥施,表现出他对社会的关爱与贡献。
  2. 作品原文
    日日柴门闭好春,不知江上有迷津。
    直须万斛舟横浦,待渡君看两岸人。
  3. 诗意解析: 诗的前两句“日日柴门闭好春,不知江上有迷津”描述了诗人每日关闭柴门享受春日美好,却未察觉江上的迷茫与困难。这里的“柴门”象征着封闭或隔绝的状态,“好春”则意味着生活的宁静和美好。然而,“不知”表达了诗人对外界变化的无知或不敏感。
  4. 诗中的意象: 整首诗通过对“柴门”、“春”、“迷津”等意象的运用,构建了一种静谧而又带有隐忧的氛围。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暗示了诗人可能面临的某种困境或挑战。
  5. 诗歌风格: 顾惇的这首诗属于七言绝句,这种形式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易于传唱。它通过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自然美和生活情趣的场景之中。
  6. 历史背景: 在清朝乾隆年间,顾惇曾因恩贡廷试而授知县,但并未接受此职位。之后他选择归隐,筑石塘自三里桥至石塘湾二十余里,并在康熙已未年发生大旱时出粟平籴作糜以救饥。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也让他有机会创作出许多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的诗作。
  7. 艺术特色: 顾惇的诗作在艺术上追求简洁明了、形象生动。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用简约的词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意境。这种艺术风格使得他的诗歌既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又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此外,顾惇的诗歌还体现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评,展现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艺术追求使得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绪的宣泄,更成为了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和警示。

《待渡二首·其一》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七言绝句,更是一幅充满哲思与情感的艺术画卷。它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启示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