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渡二首 其二

何不中流架石梁,教人来往涉康庄。
丈夫欲补乾坤缺,薄暮朝朝自忖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待渡二首·其二》是清代诗人顾惇的诗作。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活哲理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理想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下面是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1. 诗歌原文
    何不中流架石梁,教人来往涉康庄。
    丈夫欲补乾坤缺,薄暮朝朝自忖量。
    日日柴门闭好春,不知江上有迷津。
    直须万斛舟横浦,待渡君看两岸人。
  2. 诗句解析
  • “为什么不在河中央架一座石桥,让人可以自由来往呢?”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交通便利性的渴望,以及对社会通行效率的关心。
  • “作为有志之士想要填补天地间的空缺,每天傍晚都会深思熟虑。”这句表达了诗人的壮志与勤勉,以及对个人抱负和责任的坚持。
  • “每日关门闭户享受春天的美好,却不知道江面上正有迷路的人。”这反映了作者对外界变化和不确定性的警惕性以及对安全的重视。
  • “必须准备足够大的船,让船只在河流上纵横交错,等待过河的人们。”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社会交通状况的预见及解决策略。
  1. 诗歌鉴赏
  • 这首诗语言平实易懂,情感真挚深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社会现象的观察。
  • 诗人通过对“石梁”的设想,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也隐喻了人们面对挑战时需要的智慧和勇气。
  • “日日柴门闭好春”一句,通过日常的宁静来反衬外界的喧嚣和复杂,使得读者能够更加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 整首诗虽然简洁,但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反映了诗人对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1. 历史背景
    《待渡二首·其二》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作品,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与期待。

《待渡二首·其二》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更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启迪着人们。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读者可以获得许多关于人性、社会和理想的启示,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更多积极向上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