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滩吟

怪石高难溯,惊涛乱沸声。
险巇天末忌,疏凿地方平。
缆比危弦直,篙于急浪迎。
推移费时日,归客若为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滩吟》是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上滩吟》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作者对三峡险滩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袅袅松枝挂女萝,猿声故向月中多。
  • 征人一夕头如雪,三峡三泷奈尔何。
  1. 作者简介
  • 屈大均(1630年—1696年),字介子,号翁山,广东番禺人。明代学者、诗人、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但家境并不富裕。年轻时曾游学各地,后因政治原因而流寓岭南。晚年回到故乡,过着隐居生活。在文学上,屈大均以诗名世,尤擅长七言律诗和五言古诗。其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上滩吟》通过对三峡险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险峻。”袅袅松枝挂女萝”,以松树枝条缠绕着女萝的形象,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三峡险滩的环境特征;”猿声故向月中多”,则通过猿猴在月光下的叫声,增添了夜晚三峡险滩的幽静与神秘感。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三峡险滩的独特魅力。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三峡险滩的深深眷恋与敬畏之情。”征人一夕头如雪,三峡三泷奈尔何?”,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在三峡险滩中的孤独与无助,同时也表达了对三峡险滩深深的敬意。这种情感表达既真挚又深沉,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1. 主题思想
  •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上滩吟》中,诗人通过对三峡险滩的描绘,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同时,诗人也将自己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 人生哲理:此外,《上滩吟》还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对三峡险滩的独特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与思考。同时,诗人也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屈大均在《上滩吟》中运用了精炼的语言,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浓缩于短短四句之中。这种语言的精炼不仅使得诗歌易于理解,也使得诗歌的艺术效果更为突出。
  • 意象丰富:屈大均在《上滩吟》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松枝”、“猿声”、“月中”等,这些意象不仅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氛围,也使得诗歌的意境更为深远。
  • 情感真挚:屈大均在《上滩吟》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三峡险滩的描绘,还是对人生的感慨,都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情感。这种真挚的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有吸引力,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1. 历史影响及评价
  • 历史影响:《上滩吟》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后世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高度关注。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研究明末清初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 评价:《上滩吟》在文学史上的评价颇高。许多学者认为,屈大均在《上滩吟》中展现了卓越的艺术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深刻的历史内涵。因此,《上滩吟》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之一。

《上滩吟》作为屈大均的一部代表作,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展现了作者对三峡险滩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这首诗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生哲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