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对梅

久坐寒灯暗不明,林钟敲尽更无声。
惟馀一树梅花月,犹照枯禅午夜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寒夜对梅》是清末民国初释敬安创作的一首诗,展现了诗人在寒冷的冬夜中独自对着梅花的孤独与寂寞。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介绍
  • 释敬安(1852—1913),字寄禅,俗姓黄,名读山,字福馀。湖南湘潭人,因烧残二指而号八指头陀。曾为宁波天童寺首座、宁波僧教育会会长,后任中华佛教协会会长。他还曾登黄鹄山游黄鹤楼及故址,并写有相关诗作。
  1. 诗歌原文:《寒夜对梅·久坐寒灯暗不明,林钟敲尽更无声。惟馀一树梅花月,犹照枯禅午夜清》:
  • 这首诗描绘了深夜中诗人独自一人面对梅花的情景。诗句表达了诗人在寒冷夜晚中,独自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听着窗外林钟声声敲过,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孤独。尽管四周一片寂静,但只有一树梅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它的影子投映在枯坐的僧人的禅床上,给这个冰冷的夜晚带来了一抹温暖和希望。
  • 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他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使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诗的美,还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1. 诗歌鉴赏
  • 这首诗通过对比寒冷的夜晚和明亮的月光,突出了梅花在寒冷中依然保持的美丽和坚强。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写,也间接反映了自己内心的坚韧和不屈。
  • 整首诗的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充满了画面感和音乐感。特别是“惟馀一树梅花月”一句,不仅点明了主题,还巧妙地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效果,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1. 文化背景
  • 释敬安作为一位佛门高僧,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厚的佛学思想和人生哲理。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中的无常观念、因果轮回等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 同时,他的诗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使他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寒夜对梅》不仅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孤独和寂寞情感的诗,更是一篇充满哲理和美感的作品。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释敬安深邃的内心世界和他的诗歌艺术魅力。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使得它成为研究清末民国初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