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明州皈依长老

太白峰前听法回,寒梅二十度花开。
何时七塔桥边寺,重礼明州布袋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忆明州皈依长老》是清代诗人释敬安所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佛学修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尊崇与信仰。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释敬安(1851-1912),字寄禅,号八指头陀,以号行世。他的生平和艺术成就都显示了他作为一位文人和高僧的独特地位。释敬安的生活背景和他的文学创作密切相关,反映了他的精神追求和生活哲学。

  2. 诗作内容分析:诗歌开头“太白峰前听法回,寒梅二十度花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祥和的场景,太白峰前听法象征着修行或学习的过程,寒梅的开放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何时七塔桥边寺,重礼明州布袋来”则带有一种期盼和询问的情感,表达了对某种理想状态的追求。这里的“重礼明州布袋来”可能指的是某种重要的仪式或活动,而“明州”可能是一个特定的地名或机构。

  3. 诗歌意境与象征:《忆明州皈依长老》通过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交织,构建了一种既现实又超脱的艺术境界。寒梅的开放不仅仅是季节的自然更迭,也象征着内心的觉醒和对外界的超越。太白峰前听法、七塔桥边寺等场景,都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味,反映了作者对于佛教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忆明州皈依长老》是一首充满哲思和美学价值的诗作,它不仅展现了释敬安的个人修养和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与佛教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