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悃陈谟拒不庸,遂使奸邪误国;
捐躯赴难同一死,却教沟渎无颜。
卓敬祠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卓敬祠联》鉴赏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宝库中,《卓敬祠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作品。这首诗出自清代诗人窦光鼐之手,它不仅是对历史人物卓敬的赞颂,更是对那个时代士人理想的深刻反思。
诗中“沥悃陈谟拒不庸”一句,直译为竭尽忠诚陈述国事,拒绝平庸;“遂使奸邪误国”则是对那些陷害忠良、误国害民的奸邪之人的批判。这样的言辞,无疑表达了诗人对于正直与奸邪、真理与谬误之间冲突的看法。卓敬作为明朝的进士,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挑战。洪武年间,他因直言进谏,被燕王夺去皇位。这一事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一件震惊天下的大事。窦光鼐通过这首《卓敬祠联》,不仅缅怀了这位忠臣的事迹,更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矛盾。
“捐躯赴难同一死,却教沟渎无颜”,这句话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英勇献身的悲壮感。面对国家大义,卓敬选择了舍生取义,这种精神令人敬佩。然而,当他的名字与牺牲连在一起时,却又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英雄的鲜血并未洗净国家的耻辱,反而让后世的人们感到羞愧。
《卓敬祠联》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评价,它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士人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窦光鼐通过对卓敬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追求国家民族大义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现实社会的复杂问题时,应当坚持正义,敢于担当,不畏艰难,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窦光鼐的这首《卓敬祠联》,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不仅成为研究明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献,更是激励人们砥砺前行的精神灯塔。在今天这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获得力量,继续传承这份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负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