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黄凤岐联

曾受双戟单刀,长于葛洪者剑;
所谓粗块大脔,奄有陈亮之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黄凤岐联》是一首由清朝诗人谭嗣同创作的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背景。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特点及其在当时的意义:

  1. 诗歌原文
  • 曾受双戟单刀,长于葛洪者剑;所谓粗块大脔,奄有陈亮之文。
  • 译文:我曾经接受过双戟单刀的武术训练,精通葛洪所传之剑术;我笔下的文字粗犷豪放,具有陈亮那种刚劲有力的风格。
  1. 作者介绍
  • 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石甫,湖南长沙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改革家和革命家。他在戊戌变法(1898年)期间担任变法维新领袖,但最终因保守派力量过于强大而失败。他的思想和行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赠黄凤岐联》在艺术上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诗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粗块大脔”比喻其文风豪放)、夸张(“长于葛洪者剑”形容其武艺高超)等,这些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力量,体现了谭嗣同作为诗人的艺术追求。
  • 主题意义: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武艺的尊崇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通过与黄凤岐的交往,诗人展现了一种文人与武者之间的惺惺相惜,以及他们在文化和武术方面的共同追求。这种精神在当时社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晚清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感。

《赠黄凤岐联》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的文物。它不仅是谭嗣同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政治环境,以及这一时期文人的思想动态。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在任何时代,文化的力量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