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湖棹歌 其十二

三条玉带两条犀,争访金鸡梦白鸡。
高冢累累羊虎尽,塘南塘北乱乌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鸳鸯湖棹歌》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和乡土风情的文学作品,由清代著名文人朱彝尊创作。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作品: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鸳鸯湖棹歌》是一组百首诗歌的总称,创作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朱彝尊在潞河(今北京郊区)龚佳育幕府期间,客居期间创作了这组诗。
  • 作品主题:这些诗作以嘉兴风物为主题,通过描绘穆湖一带的美丽风光以及苏州横塘地区的风情,表达了作者对乡土的深情怀念和赞美之情。
  1. 内容解析
  • 穆湖风景:《鸳鸯湖棹歌》之十二中,描述了穆湖莲叶小于钱,卧柳虽多不碍船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美景的深切喜爱。
  • 江南水乡的韵味:诗中的“两岸新苗才过雨,夕阳沟水响溪田”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展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宁静与美丽。
  • 抒情色彩:通过对穆湖和苏州地区自然景观的描写,朱彝尊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1. 艺术特点
  • 自然美的追求:朱彝尊在作品中极力捕捉自然界的美,无论是穆湖的莲叶、卧柳,还是苏州的两岸新苗、夕阳,都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 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朱彝尊巧妙地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悦与哀愁,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朱彝尊的语言简洁明快,既富有诗意又不失严谨,使得整首诗歌既有较强的画面感,又不乏深意,体现了其精湛的文学技艺。

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不仅仅是一组反映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曲对家乡土地深沉眷恋的赞歌。通过对穆湖和苏州地区风光的细腻描绘,朱彝尊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同时也反映出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