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湖棹歌 其七

巷西古塔画阑红,阁老厅门一径通。
犹记北楼骖筱地,蔷薇一丈晓庭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鸳鸯湖棹歌·之七》是清代诗人朱彝尊所作的一首描绘鸳鸯湖景色的诗歌。以下是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
  • 朱彝尊(1629年3月28日—1712年2月25日),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师、青箱居士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明朝诸生,入清后授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官,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他是清初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有“南朱北厉”之称。朱彝尊一生著作颇丰,其诗词、古文皆有佳作,尤其擅长词曲。他的词作以豪放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而含蓄,对后世影响甚大。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
    百尺红楼四面窗,石梁一道锁晴江。
    自从湖有鸳鸯目,水鸟飞来定自双。
  • 译文
    高高的楼阁四壁都是窗户,桥下有一条石梁将晴江两岸连接。
    自从鸳鸯湖有鸳鸯目(即鸳鸯相看),水中的鸟儿就会双双飞翔。
  1. 作品赏析
  • 主题:《鸳鸯湖棹歌·之七》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对鸳鸯湖的描绘,诗人展现出了湖面的宽阔和水的清澈,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 艺术手法: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画面,如“百尺红楼四面窗”,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的景物之美。同时,诗中使用了许多象征和暗示,如“水鸟飞来定自双”中的“鸳鸯目”不仅指真正的鸳鸯,也暗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1. 写作背景
  • 时间: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属于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 地点:鸳鸯湖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地方。
  • 原因:作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鸳鸯湖自然吸引了众多诗人的注意,朱彝尊作为其中的一员,用这首诗向世人展示了他对这片水域的喜爱和对自然美的感悟。

《鸳鸯湖棹歌·之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份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的深刻诠释。通过这首诗,人们不仅能感受到朱彝尊的文学才华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还能从中学习到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