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选二) 其二

嘱咐东门莫卖瓜,纷纷争剖祸无涯。
张骞未播葡萄种,印度先输米粟花。
举世已婴高士癖,欢场犹斗美人靴。
鹿鸣且幸今秋罢,极目中原愿望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兴八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夔州时期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与个人命运的深切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因战争和政治原因离开了长安,开始了他的流离失所之旅,辗转于各地。此时正值秋季,他感到国家的动乱和自己的命运多舛。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写下了《秋兴八首·其二》,以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2. 诗句原文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3. 诗意解析
  • 夔府孤城落日斜:描述了诗人身处夔州的孤独与凄凉,夕阳西下,孤城显得更加冷清和寂寞。
  • 每依北斗望京华:表达了诗人仰望北斗七星,希望能找到心中的家国所在,但现实却是遥不可及的。
  • 听猿实下三声泪:猿猴叫声中蕴含着悲伤,诗人听到这些声音不禁泪流满面,这既表现了他对自然的感伤,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忧虑。
  • 奉使虚随八月槎:虽然诗人被朝廷派遣出使,但他感到自己像乘坐的船只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飘摇不定,没有归宿。
  • 画省香炉违伏枕:描述诗人因为政治上的不如意,只能在画省(即绘画部门)附近的卧室里度过夜晚,这种环境的压抑使他无法安心休息。
  • 山楼粉堞隐悲笳:山楼的粉堞(红色边缘的城墙)和悲笳声(悲凉的军乐声)渲染了一种沉重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哀愁。
  1. 艺术特色
  • 情感深沉:整首诗充满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同情表达。
  • 语言华美:诗歌用词华丽,句式工整,体现了杜甫诗歌的一贯风格。
  • 结构严谨:全诗结构紧凑,情感层层推进,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1. 历史意义:作为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秋兴八首·其二》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和诗人的思想情怀。这首诗成为了研究杜甫及其时代的重要文献,对于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一首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现实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文学成就,也能从中汲取到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