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未出游次疑始韵

年年带得看花眼,生世何曾便不辰。
四海共知惟白发,再来忍更负青春。
管弦不分围成沸,桃杏终教踏作尘。
报与荒园流水道,豨膏无计转方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巳未出游次疑始韵》是清末的近现代初诗人严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蕴含了对人生、自然与时光的深刻思考。

从诗歌的形式与格律来看,《上巳未出游次疑始韵》是七言律诗,这种形式的诗要求诗人在平仄、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七言律诗的格律结构包括四联八句,每句七个字,共六十个字。这种严谨的结构使得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严复在创作中遵循了这一古典诗歌的基本规则,通过严谨的格式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修养。

在内容上,《上巳未出游次疑始韵》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诗句“年年带得看花眼,生世何曾便不辰”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易逝的感叹。同时,“四海共知惟白发,再来忍更负青春”则表达了对岁月无情的哀愁和对未来的忧虑。这些情感的流露,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更是那个时代普遍的心态写照。

在艺术手法方面,严复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例如,“管弦不分围成沸,桃杏终教踏作尘”通过对比热闹的场景与最终的落寞,传达了一种世事无常的主题。此外,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管弦”、“桃杏”,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位置。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作品更具哲理性和深度。

在文化与历史背景方面,严复作为清末民初的重要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时代变迁的记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正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社会的动荡,许多文人都感受到了时代给予的压力和挑战。严复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自己身处乱世中的无奈与挣扎。这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情怀,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心态和思想潮流。

《上巳未出游次疑始韵》不仅是一幅精美的文学画卷,也是一面反映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心理的镜子。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及其文学成就,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人在面对生活、历史变迁时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