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龙门县

崎崎不知远,入夜林转深。
月黑虎斯怒,泉枯龙不吟。
饥民瘦如鬼,长吏清有琴。
满屋朔风大,集枝翻冻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宿龙门县》是清代诗人严遂成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绘,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严遂成生活在清朝,他的诗歌创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尤其是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 创作时间: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并无详细记录,只能根据内容推测是在清代某个时期。
  • 文学地位:虽然严遂成并非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但他的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 诗歌原文
  • 诗句原文:《夜宿龙门县》全文如下:“崎崎不知远,入夜林转深。月黑虎斯怒,泉枯龙不吟。饥民瘦如鬼,长吏清有琴。”
  • 诗意解析:首句“崎崎不知远”描绘了夜晚的地形特点,使人感觉距离遥远而难以辨认。接着“入夜林转深”表达了随着夜色降临,周围环境变得更加幽暗。接下来的几句,“月黑虎斯怒,泉枯龙不吟”形象地描述了夜晚的景象,暗喻着环境的恶劣与人们的困苦。最后两句“饥民瘦如鬼,长吏清有琴”,则展现了官员清廉、百姓饥饿的形象,进一步加深了诗的主题。
  1.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夜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生活的艰苦。诗中的“饥民”、“长吏”等词汇,都体现了诗人对于普通百姓生活状态的关注。
  • 艺术手法:严遂成的诗作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饥民”比作“瘦如鬼”,将“长吏”比喻为“清有琴”,这些生动的比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共鸣。
  • 情感表达:严遂成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官员清廉的赞美,这种情感的表达直截了当,深入人心。

《夜宿龙门县》不仅是严遂成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也是研究清代社会风貌和民间疾苦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