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都御腾蛟

旌旗千里蔽熊湘,半壁西南一面当。
铜马降来洪重叛,龙衣认得智高亡。
空城不守樯乌散,枯骨无归墓草荒。
回首汉阳门外事,渔舟渺渺水声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何都御腾蛟》是清代诗人严遂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
    旌旗千里蔽熊湘,半壁西南一面当。
    铜马降来洪重叛,龙衣认得智高亡。
    空城不守樯乌散,枯骨无归墓草荒。
    回首汉阳门外事,渔舟渺渺水声长。

  2. 内容解析

  • 旌旗与地势:首联“旌旗千里蔽熊湘,半壁西南一面当。”描绘了一幅壮观的战场画面,战旗如海,遮蔽了整个熊湘地区,象征着南方半壁江山正处于危难之中,只有一方能与之抗衡。
  • 叛军与英雄:颔联“铜马降来洪重叛,龙衣认得智高亡。”则转向叙述了历史人物,铜马将军降服了重叛之敌,而智高的牺牲也彰显了英雄主义和忠诚。
  • 城市与死亡:“空城不守樯乌散,枯骨无归墓草荒。”尾联通过描述城市的荒凉与死寂来表达战争的残酷与对死者的怀念。
  • 历史回顾:整首诗通过对战事的描写和对人物命运的刻画,回顾了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明朝末年的抗清斗争等,展现了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
  1. 作者介绍
  • 严遂成的背景:严遂成,字崧瞻,号海珊,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卒于乾隆元年(1736年)。他是清初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雄州的知州、淮徐兵备佥事等,其文学成就在“浙西六家”中占有一席。
  1. 作品评价
  • 文学地位:严遂成被后世并称与厉鹗、钱载、王又曾、袁枚、吴锡麒为“浙西六家”,可见其在文学界的重要影响力。
  • 影响与传承:严遂成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也对后来的文学作品有所启发,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文化与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何都御腾蛟》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缩影,它通过文字记录下了那段动荡时期的历史风云和人物命运。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与忧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