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和高澹人折花图

韶光总被风吹去。又是清明雨。
雨馀骑马觅残春。剩折一枝红艳衬梨云。
屏山曲护檀霞重。何处江南梦。
起来烧烛看仍稀。剪取生绡和泪画崔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虞美人·和高澹人折花图》是一首清代严绳孙创作的古诗词。下面将围绕此作品,从多个角度进行介绍:

  1. 作者生平
  • 严绳孙:严绳孙(约1673年—约1748年),字德修,一字幼舆,自号西河老人,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与厉鹗、蒋士铨并称“浙派三友”。严绳孙的诗作多以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其诗风清丽,语言简练,深受后人的赞誉。
  1. 诗歌原文及译文
  • 原文如下:“韶光总被风吹去。又是清明雨。雨馀骑马觅残春。剩折一枝红艳衬梨云。屏山曲护檀霞重。何处江南梦。起来烧烛看仍稀。剪取生绡和泪画崔徽。”
  • 译文:时光总是被风带走。又是清明时节的细雨。雨后骑马寻找残余的春天。我仅剩下了一枝红艳来衬托梨花。屏风上弯曲地护着檀香的余霞。哪里是江南梦中的家呢?起来时点起蜡烛,但仍然觉得稀少。我将那枝红色的花朵剪下,并用泪水在生宣纸上描绘了崔徽的形象。
  1. 诗歌内容解析
  • 清明节的感慨:诗中表达了对清明节特有的氛围和情感的描绘,通过雨水、春风等元素,传达出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叹。
  • 寻觅春天的孤独:诗人描述了在清明时节独自寻觅残余春意的孤独感,以及在自然界中找到的那一抹红艳作为慰藉的情景。
  • 对家乡的思念:诗末通过烧烛和画崔徽的行为,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1. 艺术特色
  • 细腻的情感表达:严绳孙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
  • 音韵和谐的运用:诗句中的音韵搭配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体现了古诗的音乐美。
  • 生动的自然描写:诗中所描绘的清明时节的景色和自然现象,生动而具体,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1. 文化意义
  •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严绳孙的《虞美人·和高澹人折花图》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对现代读者的启示:虽然时代变迁,但诗中蕴含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依然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灵,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

《虞美人·和高澹人折花图》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热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阅读体验,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深度探索。通过深入了解这首作品,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反省自己的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