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光总被风吹去。又是清明雨。
雨馀骑马觅残春。剩折一枝红艳衬梨云。
屏山曲护檀霞重。何处江南梦。
起来烧烛看仍稀。剪取生绡和泪画崔徽。

虞美人·和高澹人折花图韶光总被风吹去,清明雨后寻春意

  1. 诗句原文
  2. 译文与注释
  3. 赏析
  4. 相关诗词推荐

1. 诗句原文

韶光总被风吹去。又是清明雨。雨馀骑马觅残春。剩折一枝红艳衬梨云。屏山曲护檀霞重。何处江南梦。起来烧烛看仍稀。剪取生绡和泪画崔徽。

2. 译文与注释

2.1 译文

韶光(美好的时光或光阴)总是被无情的风所吹走。清明节又飘落一场雨。雨过天晴后,我骑着马在残败的春天中寻觅着什么。最后,我折下一枝鲜艳的花朵,它的颜色仿佛是红色的梨花瓣,美丽得让人无法移开双眼。屏风上的山水画似乎被檀香色的霞光笼罩,给人一种朦胧而梦幻的感觉。在这江南梦境般的景色中,我点燃了蜡烛,但看到的却是已经稀疏的花影。于是我用生丝织成的绸缎剪下了一朵花,泪水沾湿了纸绢,为它画上了肖像——这是我心中永远的崔徽。

2.2 注释

  • 韶光: 美好的时光或光阴。
  • 清明雨: 清明节时下雨,也称为寒食节。
  • 残春: 春季末期,春天将要结束的时候。
  • 屏山曲: 屏风上的山水画,通常绘有山水、人物、花鸟等图案。
  • 檀霞重: 檀香色的霞光,形容景色如诗如画。
  • 江南梦: 指对江南地区的思念或憧憬。
  • 剪取生绡: 用生丝织成的绸缎,绡是一种轻薄的丝绸。
  • 崔徽: 唐代名妓,以才貌双全著称。
  • 玉梳赠内子: 此句可能指的是姚燧的作品“相辉瑜珥瑶钗凤,宝翼蜻蜓动。新妆又得水苍梳,人道秋风”。其中“玉梳”代指妻子,“内子”则表示妻子。
  •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在清明时节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回忆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的“屏山曲护檀霞重”一句尤其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崔徽的怀念,表达了自己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3. 赏析

3.1 诗歌主题

《虞美人·和高澹人折花图》主要探讨了时间、美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情感,将个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的追寻融入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诗中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更体现了一种超越日常,追求永恒之美的审美观念。

3.2 写作手法

本诗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词中的抒情手法,即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如“屏山曲护檀霞重”,通过这些意象,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真实又带有梦幻色彩的艺术效果,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3.3 文化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自然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象征。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在传达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观。这种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颂扬,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追求。

4. 相关诗词推荐

4.1 唐诗推荐

  •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描绘了山林间的幽静之美。
  • 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雨水滋润万物的景象。

4.2 宋词推荐

  • 苏轼的《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及其带来的情感体验。
  •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以其清新脱俗的语言和深情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独特感受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