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渡江

京江春树隔芊绵,咫尺神灵意惘然。
青壁近迷山寺雨,绿蓑遥入海门烟。
江鱼水阔难通市,石燕风多不避船。
我欲燃犀照幽渚,梦魂犹自怯潺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严绳孙的《烟雨渡江》是一首七言律诗,而非文学作品。《烟雨渡江》是一首表现作者对自然美景与内心情感融合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江烟雨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下面将具体介绍《烟雨渡江》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1. 作品原文
    京江春树隔芊绵,咫尺神灵意惘然。青壁近迷山寺雨,绿蓑遥入海门烟。
    江鱼水阔难通市,石燕风多不避船。我欲燃犀照幽渚,梦魂犹自怯潺湲。

  2. 作品内容解析

  • 首联“京江春树隔芊绵,咫尺神灵意惘然”:诗人描绘了春天里江边的景色,远处的山与近处的寺庙在烟雾中若隐若现,形成一种朦胧的美。这种描写让人感觉到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时的迷茫和感慨。
  • 颔联“青壁近迷山寺雨,绿蓑遥入海门烟”:进一步渲染了雾气蒙蒙的江景,山中的寺庙在雨中显得模糊,而渔夫穿着绿色蓑衣远行,似乎进入了海门的烟雾之中。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传达了一种深远的意境。
  • 颈联“江鱼水阔难通市,石燕风多不避船”:描述了江面上的景象,宽阔的江水难以到达对岸市场,即使有渔船经过也因为大风而避开。这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感受。
  • 尾联“我欲燃犀照幽渚,梦魂犹自怯潺湲”:诗人想要点燃犀牛角照亮深邃的江流,但梦中仍然感到害怕与不安,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界的微妙联系。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将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紧密相连,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 意象生动:诗中的意象如“青壁”“海门烟”“绿蓑”“石燕”等都具有鲜明的视觉特征,使得整首诗的画面感极强,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语言优美:诗句采用平仄和谐、韵律优美的方式进行排列,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1. 历史背景与社会影响:《烟雨渡江》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由于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清代文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严绳孙作为清朝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风貌和个人的情感体验,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严绳孙的《烟雨渡江》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七言律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这首诗不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诗歌的独特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