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善坝小泊

蜀江行万里,到此势初平。
峡束双崖豁,天开一线明。
物情争险阻,客意自澄清。
遥望西陵渡,扁舟竟日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平善坝小泊》是一首描绘蜀江行万里后抵达此地时景色与心境的古诗词。下面将详细介绍作品内容:

  1. 诗歌原文
    蜀江行万里,到此势初平。峡束双崖豁,天开一线明。物情争险阻,客意自澄清。遥望西陵渡,扁舟竟日横。
  2. 诗歌赏析:《平善坝小泊》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和富有节奏感的句式,表达了诗人在蜀江旅行过程中的所见所感。诗中“蜀江行万里”开篇即点明了主题,表明这是一首长途旅行后的感慨。紧接着,“峡束双崖豁,天开一线明”描绘了经过三峡后,两岸峡谷豁然开朗的壮丽景象。这里的“峡束双崖豁”形象地展示了长江三峡的壮美,而“天开一线明”则表达了自然景观中的一种神奇美感。接下来的两句“物情争险阻,客意自澄清”,进一步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险阻时的从容与坚定。最后两句“遥望西陵渡,扁舟竟日横”,则将视角转向了旅途中的一站——西陵渡,以及诗人在此的所见所思所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开阔,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世界。
  3. 作者简介:严思浚(1658—1734)清代著名诗人,号梦堂,浙江钱塘人,是清代乾嘉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善于运用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严思浚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同时也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内涵,其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严思浚的诗歌创作生涯跨越了清朝初期至中期,其一生都在不断探索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佳作。
  4. 文学价值及影响:《平善坝小泊》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它不仅是严思浚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珍贵之作。通过对《平善坝小泊》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文化背景,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与热爱。
  5. 现代应用与传承:在当代文化传播中,《平善坝小泊》等经典诗歌作品仍被广泛引用和传颂。许多学校和图书馆将其收录在教材或参考资料中,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此外,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这首诗歌也被多次转载和分享,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影响着年轻一代的审美和价值观。这种跨时代的传承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古代诗歌的美,也让传统文化得以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平善坝小泊》不仅是严思浚个人诗歌创作的杰作,更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严思浚高超的艺术造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