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宴集懋社十首 其二

偷得浮生半日闲,登高何必上龙山。
自嫌诗酒犹多兴,无限秋光为解颜。
野石静排为坐榻,白云深处寄柴关。
林亭自有幽贞趣,今日应须醉始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宴集懋社十首 其二”是清代瞿士雅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描绘的是作者登高赏秋,与友人共度的欢乐时光。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和背景:

  1. 诗歌原文
    窃得浮生半日闲,登高何必上龙山。
    自嫌诗酒犹多兴,无限秋光为解颜。
    野石静排当坐榻,白云深处寄柴关。
    林亭自有幽贞趣,今日应须醉始还。

  2. 诗歌解析

  • 偷得浮生半日闲: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认为生活中的闲暇时刻非常宝贵。
  • 登高何必上龙山:这里的“何必”,表现了诗人随性而为的态度,不拘泥于传统登高的地点选择。
  • 自嫌诗酒犹多兴:诗人自感在诗酒之间仍有许多兴趣和激情。
  • 无限秋光为解颜:秋天的景色让诗人心情愉悦,秋天的美色足以让人忘却烦恼,露出笑容。
  • 野石静排当坐塌:描述自然景观中岩石的宁静,暗示一种远离尘嚣的意境。
  • 白云深处寄柴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通过亲近自然来达到精神放松的目的。
  • 林亭自有幽贞趣:说明林间的亭子有着独特的情趣和韵味,引人入胜。
  • 今日应须醉始还:诗人认为只有在饮酒作乐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
  1. 诗歌风格
  • 清新脱俗:诗中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独特见解。
  • 情感丰富: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通过对秋日景致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感慨和喜悦。
  • 意境深远:诗中所表达的不仅是外在的景色,更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1. 创作背景
  • 《九日宴集懋社十首》是一组以重阳节为主题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文人雅士们对于节日庆典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瞿士雅作为其中的一首,其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紧密相关。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歌中使用了“龙山”、“云彩”、“月光”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想象力。
  • 语言精炼:瞿士雅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哲思。
  • 情感真挚: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真挚动人,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展现出诗人对友情、对自然的深情厚意。

《九日宴集懋社十首 其二》是瞿士雅在清朝时期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意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