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陈如升妻联

百药竟无灵,剧怜夫子未归,锦瑟华年伤客路;
五花曾被宠,乍睹佳儿有妇,瑶台明月列仙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陈如升妻联”是一首表达哀思和悼念之情的文学作品。该诗由清朝文人瞿经孳创作,表达了作者对故去之人的深情厚谊和无尽的缅怀。下面是对该作品的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
  • 瞿经孳(1697年—1752年),字梦文,号西青、西园等,江苏吴县人。清朝诗人,有《西园诗集》。
  1. 原文及解析
  • 百药竟无灵,剧怜夫子未归,锦瑟华年伤客路;五花曾被宠,乍睹佳儿有妇,瑶台明月列仙班。
    这句诗通过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场景来表达作者的悲痛情感。前一句描述了失去亲人后的孤独与无助,后一句则描绘了家庭幸福美满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 百药竟无灵,剧怜夫子未归,锦瑟华年伤客路;五花曾被宠,乍睹佳儿有妇,瑶台明月列仙班。
    这句诗同样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
  1. 主题意义
  • 通过对亡者的怀念与对新生的期盼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在悲痛之余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锦瑟华年”比喻人生的美好时光,“瑶台明月”象征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未来。

瞿经孳的《挽陈如升妻联》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清代文人文化心态和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体现了瞿经孳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死亡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珍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