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流民

田庐水没无乾处,流民纷纷向南去。
岂意南州不敢留,白昼闭户夜蹲踞。
檐前不许稍踟蹰,恐有东人不我恕。
上见沧浪之天,下顾黄口小儿。
命也如何,妇语絮絮。
逃人逃人兮,尔独何为背尔主,使我罹此荼毒。
我将尔诅,我欲尔诅,其口维㰦。
路有杕杜,缢者谁子。
乌鸢哓哓,既啄而翥。
彼苍者天,哀此黎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哀流民操》是元代诗人张养浩的作品,通过描述元代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灾中人民生活的惨状,深刻反映了当时流民的困境和悲惨命运。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元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地区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干旱灾害。这场灾难对当地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无数民众因无法生存而被迫离开家园。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辞官并屡召不赴的张养浩,毅然决然地应召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然而,他因过度劳累在任上不幸去世,他的去世使得这场灾难更加深重。
  2. 诗歌原文:《哀流民操·哀哉流民》的全文如下:
    哀哉流民!为鬼非鬼,为人非人。
    男子无缊袍,妇女无完裙。
    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
    昼行绝烟火,夜宿依星辰。
    这首曲子通过生动的描述,展现了流民们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他们失去了衣物,食物短缺,生活艰难,甚至到了不得不以树皮、草根为食的境地。
  3. 艺术特色
  • 情感深沉:张养浩通过《哀流民操》,表达了他对当时流民悲惨遭遇的深深同情和悲痛。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
  • 语言朴实:尽管是一首散曲,但《哀流民操》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复杂的修辞。它用直白、质朴的语言,真实地描述了流民的生活状况,让人读来倍感真实和震撼。
  • 结构紧凑:这首诗歌的结构紧凑,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描绘,将流民的困境和悲惨命运展现出来。它不仅展示了流民的困境,还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1. 社会影响
  • 该诗歌在元代就已广为流传,并受到了广泛赞誉。它不仅是元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张养浩以其深沉的情感和朴实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流民形象,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他们的苦难和无助。
  • 《哀流民操》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正和人道主义的思考。它鼓励人们关注底层百姓的困境,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1. 历史评价
  • 《哀流民操》因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被后世多次提及和赞赏。许多学者和评论家都认为它是元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哀流民操》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社会文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提醒后人要关注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张养浩的《哀流民操》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更在社会文化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通过对流民困境的描绘,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和底层人民的同情与关注,激励人们追求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