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邑人耿尔瞻 其四

才到春明便返庐,间云野鹤不停居。
他年若著逸民传,泲水西林藏异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邑人耿尔瞻·未向南阳卧草庐》是清代诗人魏裔介创作的一首四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耿尔瞻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选择,反映了当时文人面对政治斗争的复杂心境。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生平:魏裔介,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是清代直隶柏乡人。他于顺治三年考中进士,后进入工科给事中,康熙年间官至吏部尚书,并在保和殿大学仕。但因与鳌拜之嫌而被迫辞职,其仕途可谓跌宕起伏。
  2. 诗作内容:《和邑人耿尔瞻·未向南阳卧草庐》是魏裔介对友人耿尔瞻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选择的回应。诗中“未向南阳卧草庐,疏慵空傍帝王居”表达了耿尔瞻不追随世俗、不依附权贵的清高品格。同时,“风尘自古多胶扰,悔不十年且读书”反映了魏裔介对友人选择隐居生活的惋惜之情,并暗含了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无奈和对知识的渴求。
  3. 文学价值:作为清代早期的诗歌作品,该诗体现了魏裔介的文学造诣和思想观念。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人的心态和生活状态。通过对耿尔瞻及其诗歌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文学风格。

魏裔介的这首《和邑人耿尔瞻·未向南阳卧草庐》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缩影。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窥见清代初期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能体会到魏裔介本人的政治理念和人生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