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同李方岩过雕桥尚书里遂至石屏禅院

兰若幽栖远市城,西南形势翠云横。
细泉斜映池荷色,密叶深藏好鸟声。
偶借禅床分午梦,便携村醴过柴荆。
野人不必知名姓,十载蓬莱殿上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夏日同李方岩过雕桥尚书里遂至石屏禅院》是清代诗人魏裔介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魏裔介(1616—1686),字贞白,号石生,又号贞庵,河北柏乡人。顺治三年 (1646)进士,选庶吉士,后改工科给事中,官至保和殿大学士。他以敢言著称,康熙十年 (1671)去官,后十五年卒,谥文毅,著有《怀舫词》。
  2. 诗歌原文:兰若幽栖远市城,西南形势翠云横。细泉斜映池荷色,密叶深藏好鸟声。偶借禅床分午梦,便携村醴过柴荆。野人不必知名姓,十载蓬莱殿上行。
  3. 作品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夏日与友人李方岩共游的情景。诗中用“兰若幽栖”来描写远离尘嚣、隐逸于山间的寺庙,通过“西南”、“翠云”等意象传达出一种高远、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描述了夏日景色中的细微之处,如泉水、荷叶、鸟儿的声音,以及在寺庙中度过的午后梦境,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最后,诗中透露出诗人自己与李方岩的友谊,以及他们在大自然中的放松与享受。
  4. 艺术特点:此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感。诗中的“兰若”和“石屏”等意象,不仅富有象征意义,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是清代诗歌的佳作之一。

《夏日同李方岩过雕桥尚书里遂至石屏禅院》不仅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诗,更是魏裔介表达对自然之美、友情之深的一种方式。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魏裔介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