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大助文章,其姓韩氏;
蓬莱无多道路,此地瀛洲。
潮州韩山书院联
介绍
潮州韩山书院联是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知府龙为霖扩建“昌黎”后悬挂的一副对联,其上联是“多士讲习斯堂,当思文起衰,道济溺,体具用周”,下联为“大儒温饱非志,与其月赏钱,岁靡禄,名存实亡,何如椽木无花”。这副对联体现了韩山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追求,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学问、教育和道德的追求。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珍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宝贵资料。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这副对联展现了中文对仗的严谨和深邃。在中文对联中,上下联的字数、平仄和意境都需相匹配,以实现和谐统一的美学效果。例如,上联的“多士讲习斯堂”,通过使用“多士”、“讲习”等词,强调了书院的学习氛围和学者们勤奋学习的精神。而下联的“其大儒温饱非志”,则通过对“温饱”一词的使用,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和对物质诱惑的超脱。这种巧妙的语言搭配和深刻的哲理内涵,使得这副对联成为后世文人学士学习的典范。
从学术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副对联深刻揭示了韩山书院的教育宗旨和办学理念。上联的“文起衰,道济溺,体具用周”体现了书院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希望通过教育来振兴传统文化,帮助社会解决现实问题。而下联的“名存实亡,何如椽木无花”则表达了一种超越名利,追求真理和真知的学术境界。这种思想贯穿于韩山书院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这副对联还反映了潮州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特色。作为潮州人的精神家园和文化象征,韩山书院承载着潮州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见证了潮州从古至今的变迁和发展。通过这副对联,人们可以窥见潮州文化的精髓,感受到潮州人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从现代视角来看,这副对联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韩山书院联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也可以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文化活动等领域,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和审美价值。
潮州韩山书院联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体现古代文人精神追求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中文对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韵味,还反映了古代书院的教育宗旨和学术追求。对于现代人而言,这副对联既是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也是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