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秋夜

雨后凉蝉隔院鸣。花影中庭。
月影桐阴。碧天云断雁无声。
闲里秋情。忙里秋心。
虫语凄凉杂夜吟。几个黄昏。
几处销魂。高楼归梦故乡人。
无数寒砧。无限思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一剪梅·秋夜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中秋之夜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以下是对这首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1. 词作原文: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2. 词作背景:此词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辛弃疾因政治原因被贬至南方。这首《一剪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以中秋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抱负。词中的“今宵”与“去年今夜”形成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
  3.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辛弃疾采用了传统的叠韵手法,使得全词在音韵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回环之美。这种艺术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音乐性,也使词的内涵更加深刻。通过运用“一剪梅”这一词牌名,辛弃疾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传统诗词的创作之中,展现了词人在艺术上的创新和对传统的继承。
  4. 情感表达:从情感角度来看,辛弃疾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他用“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来描述自己想要上达天听的愿望无法实现,表达了他的失望和愤懑。同时,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景象和自己的心境变化,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哀愁。
  5. 历史文化意义:这首词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辛弃疾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南宋文人群体文化心态的一种反映。在那个时代,文人往往面临着政治上的不公和个人命运的波折,而辛弃疾的这首词,正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写照,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思和记录。

辛弃疾的《一剪梅·秋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