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首 其七

莹莹席上珍,什袭藏缄縢。
临渊忽堕水,终古悲沉冥。
晨鸡一失晓,敛翼耻再鸣。
琴材收爨下,焦尾有希声。
滕公活连敖,无知荐陈平。
知己一朝遇,功业垂千龄。
我无二子材,敢妄希身荣。
不如反初服,坎壈终此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遇十首其七》是唐代文学家张九龄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环境的不满和个人遭遇的感慨。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2. 诗歌注释: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荐:进奉意。树:种植意。

  3. 诗歌翻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说的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橘就不成阴?

  4. 诗歌赏析: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

在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基础上,还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了解张九龄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政治环境。
  •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对个人品格的隐喻。
  • 探讨作者在逆境中的坚持与抗争精神。

《感遇十首其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还体现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内涵和审美特色。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到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理解诗人的人格魅力和历史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