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首 其二

兰若生空谷,冉冉扬其香。
殷勤采华姿,将以遗远方。
不谓至中途,清露结严霜。
枝叶匆摇落,岁暮不成芳。
芳香自兹歇,谁知我心伤。
所伤王者瑞,将同秋草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遇十首·其二》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该诗表达了作者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深切感受。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号曲江,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年间宰相,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与孟浩然、王维、李白合称“王孟李张”。
  1. 作品原文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白话译文:
    江南地区有一种红色的桔子,即使经过冬天,它仍然保持着绿色的树叶。难道是因为那里的温度比较温暖吗?实际上,它本身就具有耐寒的本性。这种红桔本来可以用来进献给贵宾,但为何会被重重山峦阻隔呢?命运的好坏只有自己来承受,它的循环是不可追寻的。我只是说了种植桃树和李树,但这棵树难道就没有任何荫凉之处吗?

  2. 艺术手法

  • 托物讽喻:张九龄善于通过自然景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哲理,这首诗也不例外。他用江南红桔的生长状态来比喻自己的处境,既坚韧又不易被外界环境所动摇。
  • 反问修辞:诗歌中的“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红桔的内在品质,而不是外在条件。这反映了作者对于自身品格的自信和坚持。
  1. 主题思想
  •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现实的无奈。
  • 诗中还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诗人感叹命运的不可预测,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虽然遭遇困境,但仍保持坚定信念的态度。
  1. 文化影响
  • 《感遇十首·其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它的艺术成就,更因为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哲理。这首诗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文人在创作中借鉴并吸收了其精神实质。

《感遇十首·其二》不仅以其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更是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