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首 其一

方柄而圆凿,龃龉讵相适。
所守诚拘墟,所遇宁不逆。
世情苦未练,疏懒成离索。
名虽擢礼闱,宦途实云隔。
承欢希禄养,黾勉就司铎。
官闲职易称,亦恐婴祸阨。
训迪匝六年,声誉渐隆赫。
蒙恩授剧邑,力辞不能却。
驽马蹶长途,弱材困重责。
事去方觉非,道穷唯自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遇·其一》是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的作品,创作于他遭谗言而贬谪后的时期。此诗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个人情感与志向的诗歌,同时也富含深刻的哲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及时代背景
  • 作者:张九龄,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和深沉内敛著称,尤以五言古诗见长。在政治生活中,张九龄以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形象受到后世敬仰。《感遇·其一》作为其作品中的代表,体现了他在遭人谗言后依然保持的清高品格。
  • 时代背景:唐朝时期,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文化氛围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墨客的创作往往更加自由地抒发内心世界,反映社会现实。张九龄的这首诗,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诞生的,反映了作者在遭遇政治风波后的心态和追求。
  1. 诗歌内容解析
  • 起句描写:“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开篇用整齐的对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也隐喻了诗人自身的品质与追求。
  • 主题表达:“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通过“林栖者闻风坐相悦”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不求人知、独自欣赏生命美好的情怀。这种孤芳自赏的态度,既是对个人清高品格的展现,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诗中提到的“林栖者”,即山中隐逸的高士,诗人通过他们来表达自己不愿随波逐流、坚守节操的决心。
  1. 艺术特色分析
  • 比兴手法:“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句诗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借草木自生自长的本性来比喻君子的节操。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在品味自然之美的同时,更能感受到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 结构布局:全诗虽然简短,但构思严谨,层次分明。从描写自然景物到抒发诗人的情感,再到引出生活哲理,最后回到诗人自身,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种布局方式使得诗歌既有外在的美感,又有内在的深度。
  1. 历史评价与影响
  • 历史评价:《感遇·其一》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张九龄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唐代诗歌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 文化影响:在中国文化中,《感遇·其一》被广泛传颂。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高尚品德的象征。诗人的清高、隐逸和坚持原则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态度。
  1. 相关联的其他作品
  • 同属系列:张九龄的《感遇》系列作品共有十二首,每一篇都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哲理。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个宏大的文化体系,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生活的独到理解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 与其他诗歌比较:与其他同时期的诗歌相比,张九龄的《感遇》系列在艺术表现和思想深度上均有独到之处。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生活状态。这些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了解唐代诗歌发展的重要窗口。

张九龄的《感遇·其一》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志向的诗歌,更是一篇蕴含深刻生活哲理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也能够从中汲取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有的坚韧和勇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