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房偶题 其二

打包参学办行幐,青豆房头度牒增。
休说解吟僧亦俗,尔来并少作诗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僧房偶题 其二》是诗人钱大昕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钱大昕,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他曾担任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少詹事等职,后因身体原因引疾归隐。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在教育事业上也颇有贡献,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三书院,讲学著书不倦。
  1. 诗歌原文
    渐绿春来草,常青屋里山。门前无垢水,不肯到人闲。

  2. 诗作赏析

  • 第一句“渐绿春来草”,描绘了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第二句“常青屋里山”,则通过对比,突出了僧房的静谧与高远,仿佛山峦常青,永不褪色。第三句“门前无垢水”,表达了僧人对清净生活的执着追求,不愿意让世俗的尘埃沾染自己的心地。末句“不肯到人闲”,则反映了僧人对于尘世纷扰的超然态度和内心的宁静。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
  1. 诗作背景
  • 钱大昕的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封闭保守,文人多注重修身养性,追求精神世界的独立和自由。钱大昕作为一位有才华的学者,他的诗作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1. 艺术特色
  • 《僧房偶题 其二》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风格。首先,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创造出富有意境的画面。其次,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含蓄深沉,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最后,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于自然界的描绘还是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都充满了情感的力量和深度。

《僧房偶题 其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钱大昕对于人生哲学和自然美的深刻领悟。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文学造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