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行口占

山行五日仆云痡,历遍嵚㟢得坦途。
底识主人厌平衍,几番回望翠模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晓行口占》是诗人钱大昕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内容与特色: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 钱大昕(1728—1804),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嘉定(今属上海)人。清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他于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后担任多项官职,包括编修、少詹事等,并在晚年返回故乡教授,主讲钟山、娄东、紫阳书院。
  • 成就与影响: 钱大昕是清代乾嘉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其研究涉及经学、史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他的学术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文献学和音韵学方面有突出贡献。
  1. 诗歌原文
  • 原文节选:《晓行口占》是一首诗,内容如下:“山行五日仆云𤸵,历遍嵚㟢得坦途。底识主人厌平衍,几番回望翠模糊。”
  • 诗意解析: 诗中表达了诗人在山间行走的经历。前两句写诗人历经五天的艰难跋涉,终于找到了一条平坦的道路。然而,他发现这条路并非主人所喜爱,多次回头望去,只能看到一片模糊的景象。
  1. 艺术特色
  • 用词考究: 钱大昕在创作这首诗时非常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深刻性。《晓行口占》中“仆云𤸵”形容旅途的辛苦,“糢糊”则描绘了景色的朦胧。这些词汇的选择体现了他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
  • 意象生动: 诗中的“底识主人厌平衍”通过对比来表现主人公的心境,既表达了对平坦道路的厌倦,也反映了对未知旅程的期待和好奇。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感真挚: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诗人不仅描述了自己的行程,还表达了对旅途中遇见的人和事的感受。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度使诗歌具有了更强的共鸣力。
  1. 文化意义
  • 地域文化反映: 《晓行口占》通过对山行的描写,展示了江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诗中的山川、云雾等元素,都反映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和认识。
  • 时代背景体现: 作为清代文人的作品,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诗中透露出的时代气息和文人的生活哲学,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清代社会的窗口。
  1. 文学价值
  • 格律严谨: 《晓行口占》遵循古典诗歌的形式美,如押韵、平仄等都有严格的规范,显示出诗人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尊重和掌握。
  • 主题鲜明: 诗歌以“晓行”为主题,展现了一个清晨开始的新旅程的场景,主题鲜明且富有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记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表达。

《晓行口占》不仅是一首反映诗人个人经历和感受的诗歌,也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它的阅读和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文化传统以及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