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杂咏 其十七

玉树词人此地埋,南杨铭志刻山厓。
须城学士登科蚤,世上人偏信遁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庭杂咏·其十七》是清代诗人钱大昕的一首诗,创作于公元263年左右。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孤独的江景图。以下是对该诗内容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作者钱大昕,字受之,一字伯武,号潜研主人,江苏无锡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文学成就颇为显著,尤以诗歌见长,有“玉树词人”之美誉。
  2. 诗歌原文:《洞庭杂咏·其十七》原文如下:
    绿蓑青箬乐如何,一叶中流快似梭。
    欲乞兰香三薯蓣,此生全不怕风波。
    译文:穿着绿色的蓑衣,戴着青色的箬笠,享受着快乐的生活,就像在水流中划船一样轻松自在。我想用兰花的香气来换取三种薯蓣,但我并不在乎风雨的侵袭。
  3. 诗歌赏析: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作者在宁静的洞庭湖畔所感受到的快乐与自由。首句“绿蓑青箬乐如何”,通过对比“绿蓑青箬”和“一叶中流”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简单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接着,“欲乞兰香三薯蓣”,诗人以兰香和薯蓣作为交换,展示了他对物质追求的态度,以及对精神生活的渴望。最后一句“此生全不怕风波”,则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面貌。
  4. 文化背景: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他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阮籍以其高洁的人格和卓越的文学才华闻名于世,被誉为“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多反映个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现实,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5. 思想内容:该诗不仅展现了阮籍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向往,还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逃避现实的愿望。诗人以笔为媒,表达了对知音难觅、无人共赏的淡淡哀愁。通过对孤独、离别和思乡的情感表达,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的现实状况。

《洞庭杂咏·其十七》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受到赞誉,更因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而被后人传颂。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