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杂咏 其十五

雾鬓风鬟别样姿,十年重见涕涟洏。
秀才纵使心如铁,肯伴寻常濯锦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庭杂咏 其十五》是王夫之创作的一首诗歌。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洞庭湖秋日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王夫之的时代与生平: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的著名学者、文学家。他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见证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变迁,这些历史背景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 洞庭秋景的象征意义:洞庭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常被用来象征广阔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世界。《洞庭杂咏》可能反映了王夫之对于自然的感悟及其哲学思考。
  1. 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 诗词原文:《洞庭秋三十首 其十五》原文如下:“远行之感剧登山,壑断湍哀梦亦悭。戍火祠烟荡精切,长天白雨怙痴顽。”
  • 诗意解读:王夫之在这里描绘了一幅秋天洞庭湖边的景象。他通过使用“远行之感”、“壑断湍哀”等词汇,传达了他旅行中的孤独感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戍火祠烟”、“长天白雨”等意象,展现了洞庭湖秋季特有的宁静与苍茫,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
  1. 作品特色
  • 抒情与写实相结合:王夫之的这首诗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感伤情绪,同时也融入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摹,体现了他在古典诗词创作中的独到之处。
  •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中的语言清新脱俗,意境宏大深远,通过对洞庭湖秋日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洞庭杂咏 其十五》不仅是王夫之文学才华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