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杂咏 其一

三江百渎水趋东,咫尺神山路可通。
草信道书标第九,灵奇直欲冠寰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庭杂咏 其一》是清代文学家钱大昕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以下是对其内容的详细介绍:

  1. 诗词原文
    三江百渎水趋东,咫尺神山路可通。
    草信道书标第九,灵奇直欲冠寰中。

  2. 诗词赏析

  • 艺术手法:钱大昕的这首《洞庭杂咏 其一》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的自然美景和神秘气息。诗中运用了象征和拟人等手法,将湖面比作镜子,将山峦比作环状,使画面更加生动。
  • 情感表达:钱大昕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洞庭湖的喜爱之情。他通过对湖面、山峦等自然景观的描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钱大昕(1728年—1804年),字晓徵,号竹汀,浙江嘉善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汉学家,还曾担任过多省的学政和内阁学士等职务,其学问广博,尤其擅长经学、史学和天文学等领域。
  • 时代背景:该诗作完成于康熙年间,当时中国的文坛正处于鼎盛时期,文人墨客纷纷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洞庭湖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自古以来便有“洞庭天下水”之称,因此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创作。

《洞庭杂咏 其一》不仅展现了钱大昕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