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次山先生挽诗 其二

掌梦巫阳杳,催人鬼伯侵。
讣来犹恐误,悲极不成吟。
寥亮山阳笛,摧残爨下琴。
半生知已感,凄断竟难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王次山先生挽诗·其二》出自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之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挽联。该诗表达了对已故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一生品质的高度评价。下面将简单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钱大昕(1728年-1804年),字辛楣,号松岳,江苏嘉定人,晚清著名学者、金石学家。他的学识广泛,尤其在经学、史学、地理学和目录版本学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1. 诗作原文
    西台真御史,东观旧词臣。
    赋草凌云笔,车埋当道轮。
    平生尚风义,傲骨独嶙峋。
    辛苦遗孤在,谁为分宅人。
    掌梦巫阳杳,催人鬼伯侵。
    讣来犹恐误,悲极不成吟。
    寥亮山阳笛,摧残爨下琴。
    半生知已感,凄断竟难禁。

  2. 赏析

  • 主题思想:此诗通过赞美已故之人的品格和成就,表达了对其深深的敬仰之情。诗中的“西台”和“东观”指的是古代监察御史和尚书省的东阁大学士,这些职位象征着高官厚禄,而诗人却将其与一个真正的御史和词臣相提并论,显示了其对人格和才能的极高评价。
  • 语言风格:钱大昕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每一个词都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用以精确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观点。例如,“赋草凌云笔”和“车埋当道轮”等句,既体现了诗歌的气势,又富有深刻的哲理含义。
  • 艺术表现:整首诗的结构紧凑,情感饱满,通过对已故之人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示了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影响力。特别是最后两句“掌梦巫阳杳,催人鬼伯侵”,更是将哀悼的情绪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于逝者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王次山先生挽诗·其二》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象征。它不仅展现了钱大昕的文学造诣,也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价值和人文关怀。这首诗值得读者细细品味,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