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梦巫阳杳,催人鬼伯侵。
讣来犹恐误,悲极不成吟。
寥亮山阳笛,摧残爨下琴。
半生知已感,凄断竟难禁。
【注释】
1.王次山:人名。
2.巫阳、鬼伯:《列仙传》记载,楚怀王曾梦与神巫相见于巫山之阴,神巫为鬼伯。
3.“讣”:报丧的人。这里指作者的死讯。
4.“悲极不成吟”:悲愁到了极点就吟不出诗来了。
5.“寥亮”:《文选·潘岳<秋兴赋>》:“余少而好乐,冠以章甫,总角从师,所受于学者咸浅,日月浸深,音辞渐拔,有亢龙之高观,凌风翔云,犹不能与之上下也。”
6.《文选.潘岳<秋兴赋>》:“余少而好学,及长思寻先君文章,历览前贤往行,或进对问难;或有相赏善,抚事慷慨,觉流涕而沾襟。”又:“于是总角游学,观乎书帷之间,有若人者,挺剑出步,其状磊落圭组。”
7.“爨下”:指晋代桓温伐蜀时,司马昱在会稽,桓温派参军孙盛至建康,向王导借乐器演奏,王导不答。桓温遂命孙盛作檄文讨伐司马昱,司马昱惧而求和,孙盛说:“闻君雅意欲相为平蜀计,然方今日之事,非徒蜀而已。昔司马子元径过石头津,顾看延州,延州即故晋臣也。今足下乃欲借手于晋朝,使敌仇得藉口于中国。”
8.山阳笛、爨下琴:《文选•曹植<七哀诗>》:“南国多悲风,吹我入寒水。历来感物情,远望悲故乡。……山阳一何壮,原野多悲风。萧萧北风至,吹我入秦关。……夜听荆卿歌,弦声正清苦。……当志大义灭,长揖别秦帝。……”
9.“凄断”:形容悲伤到极点。
【赏析】
《王次山先生挽诗 其二》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友人王次山被贬岭南时写给他的挽诗。全诗表现了作者对王次山的深情厚谊,并流露出自己因遭贬谪而深感悲伤的心情。
首联起句“掌梦”,意思是说,王次山先生去世的消息传来时,作者感到十分悲痛,他甚至怀疑这消息是否可靠。“催人鬼伯侵”,意思是说王次山先生的死亡,像鬼怪一样地侵袭着作者的灵魂,使他感到十分恐惧。这两句写王次山先生的死亡给作者带来的打击之大。颔联“讣来犹恐误,悲极不成吟”写作者听到王次山先生去世的消息后,虽然知道消息是准确的,但仍不免悲痛至极,以至于吟诗都吟不出来了。颈联“寥亮山阳笛,摧残爨下琴”,意思是说王次山先生生前喜欢用山阳笛吹奏乐曲,而死后却只能看到毁坏不堪的乐器;王次山先生生前喜欢弹奏的乐器,现在只剩下一些残破的琴弦。尾联“半生知已感,凄断竟难禁”写作者一生当中,只知道王次山先生的去世是一件令人伤心的事情。由于悲痛之情太过强烈,以至于难以抑制。
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王次山的深切怀念之情。
译文:
梦见你如神巫般飘忽无踪,你却让我受到鬼怪的侵害。
噩耗传来我还担心有差错,悲痛到了极点简直无法吟诵。
空旷的山阳笛,破碎的爨下琴。
半生中你的影响使我深受感动,悲伤至极简直难以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