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宗谁嗣响,清绝有祇林。
水月观空悟,风幡答法音。
我来虎溪下,佛火一龛深。
不见维摩诘,悠悠访道心。

【解析】

“过昭庆寺访哲公不遇”是首联,全诗写诗人到昭庆寺寻访智顗未遇。首句点出题意,第二句写出了智顗的清高脱俗,第三、四两句写出了智顗的佛门造诣。“我来虎溪下”承上启下,过渡到尾联。

【答案】

译文:五宗谁继承着响彻云霄的声音?只有智顗的禅林清绝而寂静。水边的月观空悟到了佛法的真谛;风中幡动回答了法音的呼唤。我来到龙井山下,看到智顗在深山古寺里修行。可惜我没有见到传说中精通《维摩诘经》的大士,只能怀着悠远的心去探寻玄妙的佛理。

赏析:本诗为作者于公元72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春,在浙江会稽龙井山拜访著名禅宗大师智顗时所写。诗人在龙井山寻访大德,却未能见到,只得怅然离去,此即所谓”不见维摩诘,悠悠访道心”。

首联“五宗谁嗣响,清绝有祇林”,以问答的形式起兴。“五宗”,指五家七宗。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形成多种不同的流派,如般若性宗、禅定心宗、渐悟教、顿悟教等,称为五家七宗。这里指禅宗中的南宗和北宗。“谁嗣响”,谓谁能继承这种声势浩大的禅法。“祇林”,指祗树给孤独园,是印度佛教僧团集中居住的地方。这里代指智顗的禅林。“清绝有祇林”,谓智顗的禅林清净幽静。

颔联“水月观空悟,风幡答法音”,承接上文,进一步描写智顗的禅风。智顗在龙井山开凿石室,结庵修禅。他常对水观空,以悟其真谛。他在石室里挂风幡,以示禅机,使人们从风幡的动向之中悟出禅意。这两句诗把智顗的禅风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颈联“我来虎溪下,佛火一龛深”,由景及人。诗人来到龙井山,看到智顗在深山古寺里修行,感到十分亲切,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表达他对智者的敬仰之情。“佛火”,“佛”字拆开成“火”字;“一龛”,指僧人住的地方。这里指智顗的禅房。“一龛深”,指禅房深藏于山中。

尾联“不见维摩诘,悠悠访道心”,以议论结束全诗。“维摩诘”是印度古代著名的长者阿难陀,据说他曾游历各国,最后来到印度,住在王舍城中的维摩城里。后来,一位名叫居士须菩提的比丘尼到他那里去请教,但被拒绝接见。居士须菩提非常气愤,于是离开维摩城到拘尸那陀罗国去。后来,一位名叫慧光的沙弥向居士比丘尼打听他的下落,居士回答说:“你问得好奇怪呀!维摩居士已经圆寂,现在已无这个人了。”慧光又问:“那么他在哪里呢?”居士说:“他现在住在一座山上,山上有座庙宇,叫做‘灵隐寺’。你去朝拜吧!”慧光便前往灵隐寺求见维摩居士,但也被拒之门外,因为那位比丘尼就是维摩居士的妻子。她告诉慧光说:“维摩居士虽然已经圆寂,但他的精气神还留在这座山中,所以这座山就叫‘灵隐山’。”“悠悠”,形容时间很长。诗人在龙井山与智顗会面之后,又到其他地方游览,但始终未能见到这位名僧。最后只好感慨地说:“我这次来访,真是白白地浪费了我的精力。”这就是“悠悠访道心”。

【作品背景】

公元72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诗人李白到浙江杭州龙井山拜访当时名声很大的禅宗大师智顗,但没能找到他。于是写了这首诗。

姓周氏,本新丰人,世居越中,自称天台国师。少年时即博学多才,曾随母亲到长安学习书法与绘画。开元年间,他隐居浙江天台山,创立天台宗,并亲自主持建造了50座寺院,成为当时佛教界的重要人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