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九月十五夜对月,送外之楚

玉琴停、几回延伫。
空明摇漾庭宇。
姮娥不管人间别,自放一轮寒素。
从细数。
曾几番、双清人月笼香雾。
明朝何处。
凭寄语婵娟,深宵暂对,莫便向西去。
前身悟。
长记团圞桂树。
清光岁岁如许。
漫将离合同盈缺,再见可能如故。
君此去。
算只有、茫茫江月随行路。
楚山无数。
料月似今宵,片帆孤影,添得几愁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钱湘的《摸鱼儿·九月十五夜对月,送外之楚》是一首表达作者送别之情的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钱湘(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其生平事迹不详。钱湘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观为主。
  1. 作品原文
    玉琴停、几回延伫。空明摇漾庭宇。姮娥不管人间别,自放一轮寒素。

  2. 诗歌内容分析

  • 主题思想: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不舍,同时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
  • 意象运用:月光作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象征着清冷、孤寂和遥远的思念。月亮的不关心人间离别,反映了诗人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的不舍。
  • 意象丰富:诗歌中的月亮、庭院、桂树等元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语言优美:诗句如“玉琴停、几回延伫”等,运用了优美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
  1. 文化背景
  • 在古代中国,中秋节有团圆、赏月的传统,这首诗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节日习俗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1. 赏析与评价
  • 《摸鱼儿·九月十五夜对月,送外之楚》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清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于送别、友情以及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此类题材的诗词则成为了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

《摸鱼儿·九月十五夜对月,送外之楚》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清代文学和文人生活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以及对自然和文化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