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柏龄,字介淮、屯山,号鹿窗。他是明清易代时云问词派代表人物,能诗擅鉴画,有《殿湄草诗存》等诗集。
《游通天岩阳行先隐处》是清代诗人钱柏龄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描绘通天岩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历史遗迹的深刻感受和无限敬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诗歌原文:
兰楫乱奔流,笋舆出幽徼。
礀路凌高寒,晴空恣雄眺。
越彼停云冈,石势愈巉峭。
仙源湛水木,万古藏僻奥。
鬼斧亦何工,玲珑凿一窍。
硕人此盘礴,千秋俨遗庙。
仰瞻愧后尘,冥搜托前导。
更穷邃洞纡,忽讶悬崖倒。
群山青濛濛,惟闻猿狖叫。
既异少文游,良慰康乐好。
想见开辟初,矫首发长啸。
待缉薜荔裳,来卧芙蓉峤。
为问岩栖僧,荒萝几人扫?
诗歌鉴赏:
-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兰楫”与“笋舆”开篇,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山水之间、车马行走的美丽画面。这不仅是诗人对景物的生动描写,更是对其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
- “停云冈”和“石势愈巉峭”两句,则通过对山峰峻峭、岩石奇特的景象描述,展现了自然界的雄伟与壮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 “仙源湛水木,万古藏僻奥。”则是通过“仙源”与“万古”这两个词语,赋予了这片神秘之地以深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使得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 “鬼斧亦何工,玲珑凿一窍。”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刻画,进一步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和审美追求。
- 最后四句则通过描绘山林间猿狖的叫声、悬崖的倒影以及荒废的寺庙等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深远的氛围。这不仅使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有趣,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 诗歌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初,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多感伤身世。钱柏龄作为云问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国家兴亡的思考。《游通天岩阳行先隐处》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作品。诗中不仅描绘了通天岩的自然美景,还融入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待。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钱柏龄的诗歌才能,更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不仅可以看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也可以领略到他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