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马鞍山

帆外一峰秀,秋风晚更宜。
螺匀千斛翠,玉立五棱奇。
斫石分天巧,探泉及地维。
夕阳松意僻,归路不妨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马鞍山》是一首五言律诗,由明末清初的诗人薛元敏创作

在探讨文学作品时,不仅需要了解其内容和风格,更应深入了解创作背景、作者信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下面将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的阐释:

  1. 作者简介:薛元敏,字志粹,江阴青阳邓阳人,康熙二十三年举人,后补盐城教谕,三次代理县事,深受民众敬爱。他的生平事迹及作品反映了他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诗歌内容:《游马鞍山》作为一首五言律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马鞍山的自然景观。诗句“帆外一峰秀,秋风晚更宜”生动地勾勒出了马鞍山的壮丽山水;“螺匀千斛翠,玉立五棱奇”则进一步用夸张的手法,形容山峰的雄伟与奇特。此外,“斫石分天巧,探泉及地维”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而“夕阳松意僻,归路不妨歧”则传达出一种超然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共存的氛围。
  3.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人们,还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信息而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游马鞍山》作为明末清初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这首诗及其相关历史背景的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思想动态和文化趋势,对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4. 文化意义:《游马鞍山》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马鞍山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文人学士的创作灵感。李白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李白的《望天门山》等名篇佳构,使得马鞍山成为了中国诗歌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游马鞍山》不仅因其艺术成就而值得赞赏,更因其深厚的文化意义而值得研究和传承。通过对这首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对文学爱好者还是历史文化研究者而言,这都是一部值得深入探索的杰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