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月半悬银饼。
竹露自鸣金井。
小立却含情,但把湘裙漫整。
人静。
人静。
风动一帘花影。
如梦令 秋闺
介绍
《如梦令 秋闺》是清代诗人范毓秀的诗作,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深秋时节的闺房中独自倚栏,窗外风吹芭蕉,海棠花凋零的景象。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情感的寄托,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下是从不同角度介绍这首诗的分析:
作者简介:范毓秀(?—1654),字伯虔,一字孟端,嘉善人,明天启乙丑进士南昌府推官德滋女,进士钱黯室。其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之间的微妙联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歌原文:《如梦令 秋闺》桐月半悬银饼。竹露自鸣金井。小立却含情,但把湘裙漫整。人静。人静。风动一帘花影。
诗歌主题:这首诗的主题集中在秋日闺房中的一位女子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诗中的“秋闺”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空间,更是一个象征,代表了人生中的孤独、寂寥与等待。这种意境的营造,使得诗歌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
艺术特色:范毓秀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能够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秋天气息的环境中。特别是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桐月半悬银饼”、“竹露自鸣金井”,这些生动的描述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也加深了读者对场景的感受。同时,诗中的“风动一帘花影”等细节描绘,更是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文化意义:在传统文化中,女性往往被赋予更多的情感和想象空间。《如梦令 秋闺》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它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生活状态的关注。通过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探讨,诗人展示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范毓秀的《如梦令 秋闺》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抒情诗,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也是对人性深度挖掘的尝试,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