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高西园凤翰与余同被劾,赋以寄之

晚上徵车遇已迟,贤良异等圣君知。
王阳况已临方面,柳下宁宜老士师。
自古荐贤膺上赏,不知对簿有何辞。
怜才惟羡凌云客,狗监偏能识不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丙辰高西园凤翰与余同被劾,赋以寄之》是卢见曾创作的一首古诗。卢见曾(?~1784),字燕堂,号砚秋,清代诗人、文学家,生于山东济南府长清县(今属济南市)。他因被诬陷而罢官,生活困顿,但依然坚持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在这首诗中,卢见曾表达了对高凤翰的同情和鼓励,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时局的感慨和个人境遇的无奈。

《丙辰高西园凤翰与余同被劾,赋以寄之》全文如下:晚上徵车遇已迟,贤良异等圣君知。王阳况已临方面,柳下宁宜老士师。自古荐贤膺上赏,不知对簿有何辞。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卢见曾身处政治风波中的心境。乾隆元年,卢见曾由于举荐高凤翰而被诬陷,导致两人都受到牵连。面对这样的困境,诗人不仅没有气馁,反而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卢见曾通过这首《丙辰高西园凤翰与余同被劾,赋以寄之》向高凤翰传达了深深的友情与支持。诗中“自古荐贤膺上赏”一句,表明卢见曾认为高凤翰的才能应当得到赏识和重用,即使面临政治风波,也不应该灰心。同时,“不知对簿有何辞”则体现了诗人对高凤翰未来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官场黑暗的不满。

这首诗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诗中提到“贤良异等圣君知”,意味着有才能的人往往因为政治斗争而遭受不公的待遇。这种社会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许多官员因为得罪权贵而被诬陷,最终导致个人名誉受损甚至身陷囹圄。

《丙辰高西园凤翰与余同被劾,赋以寄之》不仅是卢见曾个人遭遇的写照,也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反映。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政治现实。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和心态,以及他们如何在动荡的时代中保持自身的文化追求和道德操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