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书院联

翻水成文,须知苏海韩潮,不外渊源洙泗;
观澜有术,安得乘风破浪,直教回溯瀛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澜书院联”是指由南宋时期所流传下来的,用以描述观澜书院的楹联。 这副楹联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其内容和形式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下面将详细探讨观澜书院联的相关内容:

  1. 历史背景
  • 名称与命名来源:观澜书院得名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名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意即通过观察水的波动来了解其本质。元代郴州教授左元龙在重修碑文中亦提到此名取自孟子之语。
  • 地理位置:此书院又称为酃泉书院,因附近闻名的酃醁泉而得名。酃醁泉为湖南名泉,明代《徐霞客游记》中亦有记载,被赞为酒泉之一。
  1. 文学价值
  • 文化内涵:观澜书院联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思想,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问的尊重,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的贡献。
  • 文学形式: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作品形式,观澜书院联展现了四言格律的严谨性,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易于传颂且便于记忆。
  1. 艺术特点
  • 语言风格:“唯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对联既符合四言楹联的格律,又不失大气磅礴、文采飞扬的风格,琅琅上口,易于传播。
  • 审美追求:联中“苏海韩潮”与“洙泗渊源”、“瀛洲回溯”等词汇的运用,展示了古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现象深刻的认识以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1. 社会作用
  • 文化传承:观澜书院联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它承载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志向和抱负。
  • 教育意义:楹联在教育中的应用,如在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中所提及,能够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观澜书院联不仅是一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楹联,也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副楹联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同时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