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河防口边城

山海居庸千里长,前朝于此重边防。
藩篱属国亡三卫,屏蔽中原恃一墙。
保塞规模传魏国,筑台形制说南塘。
而今中外为家日,直北舆图接大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河防口边城》并非潘其灿的作品,而是清代诗人王渔洋的诗作。这首诗是王渔洋在怀柔时所作,距今已有297年的历史。诗中描写了长城的壮丽景色和深远意义,展现了作者对国家边防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

《登河防口边城》的创作背景与王渔洋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作为清代诗人,王渔洋以其丰富的文学造诣和深厚的历史知识著称于世。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诗歌应具有教化功能和社会价值。王渔洋在游览关塞、访求古迹的过程中,登上了河防口长城,被其壮丽的景色所震撼,激发了创作灵感。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国家边防的颂扬,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关注和对民族精神的高度赞扬。

《登河防口边城》是王渔洋在怀柔时期创作的一首反映国家边防重要性的诗歌,它不仅是王渔洋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一种赞颂。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向读者展示了长城的雄伟与边防的坚固,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崇高理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