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袁树勋联

从科第外论功名,君友刚直其人也,起令长,陟封圻,凡节钺所临,皆为国家建远大之策,而朝右倚若长城,至五族共和,公已乞休久矣;
于师友中数知己,我视文襄何殊焉,誉词章,奖政事,迨安蒲内召,独许卑末有开济之才,而言外更无余子,如九原可作,吾将谁与归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袁树勋联》是清代诗人袁树勋创作的一首悼念亡友的诗歌。以下是关于这首文学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袁树勋,清朝时期的文人,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以及个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 他的诗作不仅在形式上追求古朴典雅,而且在内容上富有深厚的情感和哲理。
  1. 作品原文:《挽袁树勋联》全文如下:
    挽曾国荃联·与文正公慷慨誓师,戈戟同仇,埙篪协律,指东南半壁,云日重辉,拨乱振荒,万姓讴思膏泽溥;若武乡侯忧勤谋国,近庇江左,远柔泰西,综中外百端,昕宵靡暇,鞠躬尽瘁,九闳…
  2. 文学价值
  • 此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 诗中运用了许多古典意象,如“戈戟”、“埙篪”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艺术特色
  • 在修辞方面,此诗采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 在结构安排上,这首诗采用了严谨的对仗和排比手法,使得整首诗既庄重又不失灵动。
  1. 历史背景
  • 在清末近现代初的社会背景下,袁树勋的这首诗不仅是个人的感慨,更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他们对国家未来的期待和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1. 社会影响
  • 此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袁树勋的个人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清末社会历史的重要窗口。
  1. 文化传承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情怀。

《挽袁树勋联》作为一首充满深情和力量的古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