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雨夜寄子珍

暗草栖萤,香巢絮燕,嫩凉初润琴弦。
消尽年光,费伊几缕垆烟。
一春不听西堂雨,问今宵、梦到谁边。
最凄然、水上青荷,枝上红鹃。
美人可是青天月,祇一重帘押,隔断婵娟。
何况新来,万重又隔蓬山。
回文玉簟凉如水,剩残釭、冷照无眠。
有谁怜、玉漏沈沈,自写银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阳台·雨夜寄子珍》是清代诗人樊增祥的作品。这首词通过描绘雨夜中的景象和情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感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从文学价值来看,樊增祥在这首词中巧妙地使用了意象和象征手法。《高阳台·雨夜寄子珍》中的“暗草栖萤,香巢絮燕”等意象,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夜的氛围,还寓意着时间的消逝和岁月的无情。这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技巧,使得整首词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从情感表达来看,樊增祥的这首词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与无奈。他通过对西堂雨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子珍的深情厚意。特别是“最凄然、水上青荷,枝上红鹃”这一句,不仅描绘了雨夜中的自然景象,也暗示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高阳台·雨夜寄子珍》在语言上也表现出了樊增祥的文采。他的诗句“消尽年光,费伊几缕垆烟”等,用词精炼而富有韵味,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这种语言的巧妙运用,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也为读者提供了美的享受。

从文化背景来看,樊增祥的这首词反映了晚清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高阳台·雨夜寄子珍》创作于清朝末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许多文人都感受到了时代的巨大变迁。樊增祥通过这首词,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高阳台·雨夜寄子珍》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情感和思想深度的艺术品。它不仅展示了樊增祥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对于研究樊增祥以及晚清文化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这首词无疑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