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三忠祠联

较箕子奴包胥哭更益伤心,遗恨千秋,男儿死而死;
与苍水墓岳王祠遥相把臂,迎神一曲,我公归不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湖三忠祠联》是清代诗人刘树屏创作的一副对联,其内容深刻反映了徐用仪、许景澄和袁昶三位忠臣的事迹与精神。该对联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在历史和文化上承载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副对联的内容:

  1. 对联原文
  • 与立尚书联阁学,同罹北寺奇冤,痛箧中谏草未寒,浅土黄沙,正气竟埋燕市血;
  • 配岳鄂王于少保,一例西湖庙食,望天半灵旗齐下,云车风马,忠魂常咽浙江潮。
  1. 作者介绍
  • 刘树屏(1857-1917),字葆良,江苏武进人。光绪十六年进士。甲午战后提倡改革教育,改龙城书院为致用精舍。后调任安徽,集资创办皖南中学。旋任上海澄衷学堂校长,代理南洋公学监督。他擅长楹对,创作了多副流传至今的优秀对联作品。
  1. 历史背景
  • 徐用仪、许景澄和袁昶三人因为直言劝谏而被清廷杀害,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的忠诚与勇气,建立了祠堂,并请刘树屏为其撰写对联。这副对联不仅表达了对三位忠臣的怀念,也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忠诚到底的精神。
  1. 对联赏析
  • 第一句:“与立尚书联阁学,同罹北寺奇冤”:这里指的“立”指的是清朝名臣李立。他因直言进谏而被清政府逮捕,最终不幸遇害。此句表达了对李立的不幸遭遇的哀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言论自由的限制。
  • 第二句:“痛箧中谏草未寒,浅土黄沙,正气竟埋燕市血”:这里的“燕市血”指的是燕市刑场的血迹。这句表达了对三位忠臣未能留下任何文字记录,却已身死国难的哀叹。同时,也寓意着他们的正义之死,虽然短暂却永恒。
  • 第三句:“配岳鄂王于少保,一例西湖庙食”:岳鄂王是指岳飞,他曾以少保之职抵抗金军入侵。此处将三位忠臣与岳飞相提并论,意味着他们的忠诚和牺牲同样伟大。而“配岳鄂王于少保”则暗示了他们被朝廷所重视和尊重。
  • 第四句:“云车风马,忠魂常咽浙江潮”:这句话通过描绘浙江潮的景象,表达了三位忠臣虽已逝去,但他们的精神仍激励着后人。忠魂常咽浙江潮,意味着他们的灵魂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成为永恒的记忆。
  1. 文化意义
  • 忠义传承:这副对联不仅是对三位忠臣的赞颂,也是对忠义精神的传承。《西湖三忠祠联》通过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寓意,让读者感受到忠诚与牺牲的伟大,从而激发人们对道德和责任的思考。
  • 文学价值:刘树屏的对联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古典对联的魅力。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西湖三忠祠联》作为一副充满历史感和文学美的对联,不仅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氛围,也是刘树屏个人才华的体现。通过对这副对联的赏析,不仅能了解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厚底蕴,还能体会到古人对于忠诚与信仰的崇高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