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叔达甫联

岁在子而遭吾伯丧,岁在戌而遭吾父丧,岁在丑而遭吾叔丧,独灵光鲁殿岿然,胡竟风霜陨中寿;
客于汴者前三月返,客于沪者前三旬返,客于都者前三日返,惟淮浦片帆未莅,何堪雨雪泣归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叔达甫联》是刘可毅创作的一副对联。下面将深入解析这副作品背后的文学意义以及其作者的背景:

  1. 作者简介
  • 名字与背景:刘可毅原名毓麟,字葆真,生于清光绪年间的江苏武进。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曾官至编修,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咸、同时期的军事历史。
  • 文学成就:刘可毅在文学领域也有所建树,留下了自己的遗集。这副对联的创作,是他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的综合体现。
  1. 作品原文
  • 内容解读:《挽叔达甫联》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归乡情景,展现了作者对家族成员去世的深切哀思和对亲人逝世的不舍情绪。通过对伯父、父亲和叔父的逝世年份的提及,表达了对他们各自不幸去世的哀悼。同时,通过描述客居各地的家人的返乡情况,传达了作者对于家人团聚时光的珍贵和对未来团聚的期盼。
  • 情感表达:整副对联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既有对逝去亲族的追念,也有对未归家人们的深深牵挂。通过对“独灵光鲁殿岿然”和“胡竟风霜陨中寿”的描述,作者不仅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缅怀,也寄托了自己面对世事沧桑时的坚定和从容。
  1. 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这副对联不仅是文学作品,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清代末期的社会变迁和家族关系,以及人们在动荡时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 情感共鸣:通过对亲情和离别的深刻描绘,它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人们对于家庭、亲情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1. 艺术特色
  • 修辞手法:刘可毅在创作这副对联时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工整、意象生动等,使得整幅作品既美观又富有深意。
  • 意境营造:通过对具体事件和情感的细腻刻画,营造出了一种凄美而又坚韧的意境,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对亲人的无限眷恋。

刘可毅的《挽叔达甫联》作为一幅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家族伦理的深刻体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