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朱勿轩移居四首 其二

一区聊记子云居,载酒多来问字车。
不喜作家徒立壁,岂防胠箧只藏书。
新巢栗里随彭泽,古迹金台羡望诸。
壮志未酬权寄托,朅来因树结精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朱勿轩移居四首 其二》是一首由刘天谊创作的古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人介绍:刘天锡(1657-1739)字石君,号梦白,清初著名诗人、学者,著有《石君全集》。他的诗歌多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2. 诗词原文
    一区聊记子云居,载酒多来问字车。
    不喜作家徒立壁,岂防胠箧只藏书。
    新巢栗里随彭泽,古迹金台羡望诸。
    壮志未酬权寄托,朅来因树结精庐。

  3. 诗句解析

  • “一区聊记子云居”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居住环境的简单记录和内心感受;
  • “载酒多来问字车”描绘了诗人与朋友相聚时饮酒作乐的场景,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
  • “不喜作家徒立壁”展现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喜爱以及追求自然和谐的心态;
  • “岂防胠箧只藏书”反映了诗人对于知识财富的追求以及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
  • “新巢栗里随彭泽”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 “古迹金台羡望诸”展示了诗人对于历史遗迹的尊重和向往,也反映出他对文化遗产的重视;
  • “壮志未酬权寄托,朅来因树结精庐”揭示了诗人虽然心怀壮志,但现实条件限制下只能寄情于自然之中,通过隐居来抒发内心的豪情。
  1. 创作背景
  • 《和朱勿轩移居四首 其二》创作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当时,清初文人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气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刘天锡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财富的追求。
  1. 作品鉴赏
  • 这首诗以其朴素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和高尚情操的追求。诗中的“新巢栗里”“古迹金台”等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空间。
  • 在艺术手法上,刘天锡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和朱勿轩移居四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与志向的诗歌,也是一幅描绘古代文人生活画卷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文化心态和社会风貌,以及他们对于传统道德和审美观念的坚持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