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舟宿水仙墩

灯凉如画。
系缆丛祠下。
水佩风裳魂欲化。
碧月迢迢残夜。
晓来零落明珰,镜中生怕思量。
手把一丝烟柳,不知秋恨多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平乐·舟宿水仙墩》是清代诗人刘嗣绾所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刘嗣绾,字石屏,号香草堂主人,清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其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捕捉自然之美,表达个人情感与哲思。

  2. 诗词原文
    灯凉如画。系缆丛祠下。
    水佩风裳魂欲化。碧月迢迢残夜。
    晓来零落明珰,镜中生怕思量。
    手把一丝烟柳,不知秋恨多长。

  3. 诗词解析

  • “灯凉如画”:描绘了夜晚灯火温暖而明亮的景象,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
  • “系缆丛祠下”:暗示了诗人在水边的小憩之地,周围环境静谧而和谐。
  • “水佩风裳魂欲化”:表达了诗人在夜晚的宁静中,仿佛感受到了水的柔情和风的轻拂,心情也随之飘渺起来。
  • “碧月迢迢残夜”:形容月亮高悬,夜色朦胧,增添了诗中的浪漫与神秘感。
  • “晓来零落明珰,镜中生怕思量”:描述了清晨时分,露珠滑落的珠宝在阳光下闪烁,让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 “手把一丝烟柳,不知秋恨多长”:通过描写手中的柳枝随风摇摆,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思念。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动作,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 语言优美:诗句用词讲究,音韵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 情感真挚:诗人的情感流露于字里行间,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1. 文化价值
  • 传承文化: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清代诗歌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 启示思考:《清平乐·舟宿水仙墩》中蕴含的生活哲学和人生感悟,值得现代人深思。

《清平乐·舟宿水仙墩》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抒发情感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和生活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