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江声里,凭栏入楚乡。
暮云百重合,夜雨十分凉。
赤县忧空切,吴船梦较长。
平生匡山兴,天外想苍苍。
赴鄂过九江(戊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赴鄂过九江》是郑孝胥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忧虑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慨。诗中描绘了诗人在长江边上凭栏远望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以下是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诗歌原文:
终日江声里,凭栏入楚乡。
暮云百重合,夜雨十分凉。
赤县忧空切,吴船梦较长。
平生匡山兴,天外想苍苍。诗人简介:郑孝胥(1860-1938),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今福州)人。光绪八年(1882)举人,历任日本各地领事、总领事至湖南布政使等职。有《海藏楼诗》流传于世。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从其内容推测,可能是诗人在任某国领事或总领事期间,因公务需要,经过九江时所作。当时诗人可能正值国事蜩螗之际,对国家的前途深感忧虑,遂将这种情感融入诗歌之中。同时,也可能是在游览长江三峡等地时,被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所打动,从而创作出这首反映其内心世界的诗作。
诗歌鉴赏:《赴鄂过九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长江边壮阔的自然景色以及诗人内心的忧虑与向往。首句“终日江声里,凭栏入楚乡”,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中,使人能够感受到诗人面对长江时的心情。接着,“暮云百重合,夜雨十分凉”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氛围,通过描写暮云重重和夜雨清凉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情感。最后一句“平生匡山兴,天外想苍苍”更是将诗人的心境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和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和敬仰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充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郑孝胥的《赴鄂过九江》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晚清时期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于爱好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作品无疑是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